盤點《Into The Circle》迷人之處


《Into The Circle》是我近年來玩過少數能僅僅靠一個動詞的mechanic加上抽象主題仍能成功hook住我一直玩下去的mobile game。上一個可能是Desert Golfing了,但Desert Golfing至少用了沙漠和高爾夫兩個元素佔了一些便宜。

我某一次坐紐約地鐵時坐著一邊玩,玩到兩位站著的年輕女性主動詢問我玩的是什麼遊戲,還二話不說的馬上下載!

因此想來談一下《Into the Circle》的一些迷人之處!


《Into The Circle》其實就是一個純score attack加入progression概念後演變成如何善用不斷累積的資源去接出一個超巨大Combo來創出新高分。


「將投幣接關內化為有效的遠程目標」
其實已經有太多手機遊戲做過一樣的機制了,但我認為《Into The Circle》做的特別徹底。遊戲玩到後面很明顯地是在「囤積星星」以及「如何最佳化接關所需的星星花費」之間循環。

這個遊戲基本上就是個酒吧推酒瓶的遊戲,機制之簡單,相信是各位想到後也不會想做的類型;但作者卻在這個推酒瓶的動詞加入了一層非常有力的combo機制,讓這兩個簡單的機制緊緊咬合在一起。遊戲中玩家失敗後接關需要耗費一次比一次高的本錢──星星,而只有在連續讓球停在中心小圓三次才能取得一個星星!也就是說,你只準一次是沒有用的,需要用更高的熟練度來每球必中,才有辦法締造最高分數!反過來看,其實他有另一個好處──高容錯率:失誤一次沒關係,只要還停在大圓裡青山就還在。

在操作順暢且物理反饋明確的前提下,這個Combo機制成功的襯托出遠遠超過原動詞本身所帶有的手感和技巧深度,讓高超水準的表現具有更大的價值!


「物理物理物理!渾然天成的“差一點點”」
摩擦力的加入使得球滑動至靜止的整個過程很有戲,畢竟有益“觀賞”的遊戲有益無害!就僅僅因為加入了停在大圓與小圓內有獎勵上的差異這個機制,導致這類drama能一次又一次地上演;此外作者也巧妙地透過填滿圓的動畫來加強這些drama,讓我想起Peggle每關的最後一球總是用slow motion來製造期待與誇張化那個outcome。能做出一款同時具備「觀賞性質」的遊戲是行銷上最好的加分!


「每一寸技巧和表現都matter」
這是在遊戲設計中相對難做到的。身為遊戲設計師的我們,天天在做的事情就是賦予玩家選擇的意義和價值,換句話說也就是在創造價值!例如在MMORPG中設計師就是典型地在創造角色價值、神兵價值;在SNG中設計師卯足了全力在創造商城幣價值、提升時間的價值等等... 這些價值只是因果關係中的果,各個互相緊密咬合的機制、視聽覺的潤飾以及敘事之間所能展現出的綜效才是那個因。

如果文明系列的設計師Sid Meire定義遊戲是由一連串有趣的選擇所組成,那我們正是要替選擇賦予價值和意義,讓玩家覺得他們所做出的決定是有意思的,是meaningful的。所以在動作遊戲中,最高境界就是要賦予每一吋技巧價值。在快打旋風中,在不同的情境下為了解圍,輕拳、重拳亦或是輕腳、重腳,這一瞬間的決定能產生巨大的差異。而如何造就出有意思的“差距“,正是我們設計師最在意的。

在Into The Circle中,若僅有“力道得當”或“方向精准”,你都有機會贏得一片天;只要能讓球停在大圓裡面,你就能一路推下去!但作者巧妙地透過一個機制來替高端技巧創造價值,循循善誘地引導玩家“成為高手“!何為”高段“?何謂”高手“?這些價值都是經過”設計“才被創造出來的。但沒有低端與中庸,是襯托不出卓越的。假設以1到10分來衡量技巧,擁有6分技巧的人若和擁有10分技巧的人能在分數上不相上下,代表在你遊戲中10分技巧是不值錢的。作者藉由細分價值,讓1﹣5分技巧的人玩起來有成就感,讓6﹣8分的人玩起來始終有所追求,讓9分的人能對10分的人心生敬意。



「易上手,難精通之中微妙的實力斷層」
有時候8分和10分中間有明顯的斷層是好的。有時候中間那9分實力,其實只能靠luck衝上去。為什麼眾多casual game往往人為因素都被壓縮到最小,而luck被放大?因為只要是人都喜歡”好運氣“,那是一種微妙的優越感,”特別“在加上了一點人為成份後,人往往會自己腦補在腦中”放大“自己的實力!所謂的casual gamer只不過是這種現象在他們身上特別明顯而已!

不是說hardcore content不好,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如何透過加入一點點的運氣來輔助玩家原本就具備的實力來最大化那種腦補的正面心理作用!我們可以從眾多歐式桌遊Eurogame中發現,當一款遊戲如果徹頭徹尾完全零運氣成份,仰賴玩家的每一分實力,反而不一定好玩;而美式桌遊俗稱American trash反而往往贏在最後的drama上替broken的機制扳回一城,因為運氣能造成無法用數學模型推出的意外結果,這些“意外”若運用得當的話,反而能替遊戲的pacing製造起伏,甚至幫助推向更intense的高峰。大體來說若不是hardcore players之間的純較量,帶一點運氣成份的遊戲往往是比較entertaining的。

這也和“滑坡效應”有關,大者恒大(positive effect)亦或是迂迴的此消彼長(negative effect),都是為了能創造出更好的drama。如何拿捏這個微妙的”實力斷層“,正是設計師日夜苦苦追尋的東西呀!


「每一次失誤,都是另一個挑戰的開始」
在這個遊戲中,自己造的業要自己擔。

因為每一次失誤後球到的位置,相對下一個圓通常不會是太好的起始位置,這當中其實蘊含著一個我認為蠻有趣的子遊戲。每一次都像一個puzzle,而這個puzzle有多難正取決於自己。也因為這個機制,讓每一次的outcome都不盡相同,進而讓這個遊戲比procedural generation又多了點dynamic!


「讓玩家自己拓展遠程目標」
傳統上比較”硬“的做法諸如常見的“成就系統”,都是為了不斷增加目標來留住玩家。在《Into The Circle》中不是空有時間就能無限的換星星,而是技巧使然。而如何妥善地使用星星又直接地影響了高分,這是一個很聰明的小循環:有多少實力就有多少獎勵,有多少獎勵又能反應在實力上(progression)。縱許只是luck,每次的新高分仍能帶來具大的進程感與成就感!

但我認為這個循環有個隱憂。隨著星星累積到非常可觀的數目,即使接關的花費是非線性成長,但還是很有可能會因為過多的星星而破壞最佳的遊戲長度,形成每次遊玩的時間成本。若不受控制,會慢性破壞casual game本身short session的基本優勢(但如果在遊戲沉下去之前還來不及造成傷害也就沒差了XD"),或甚至是造成Highscore的公信力及地位的下降。


「能引領玩家漸入佳境的神奇Pacing」
遊戲會隨著進展,paddle的擺動速度越來越快,圓與圓的距離也越來越長。如果不這樣做,可想而知遊戲會又臭又長,變成pacing疲乏的成腔濫調。推球的距離不斷拉大的難度曲線仍然是緩慢的,我永遠可以慢慢玩,每一次都慢慢瞄準。但作者成功地利用paddle的加速擺動帶動著玩家的節奏,我覺得光就這點就很成功了。加上和遊戲本身良好的game feel相互扶持下,讓玩家越玩越是進入一種絕佳的tempo。而這個tempo卻是促使玩家最後失敗的關鍵因素,可說是相當狡猾。但也可以說,如果你不跟著那個tempo走,paddle看久了反而不一定有幫助,更有可能因眼花而亂了節奏。



最後,《Into The Circle》當然也有些地方是比較薄弱的,像UX就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例如向右箭頭&向下箭頭的視覺語言紊亂、按空白任意處Skip不明確等,就算已經玩過一陣子了,每每還是因為我不想花星星接關而頓時不知道該按哪裡...

另外筆者非常好奇《Into The Circle》星星的營收狀況。因為遊戲的前三個圓不但距離近、paddle速度又慢,所以基本上一個星星是蠻容易靠時間洗的。目前想到的解法恐怕就是把後期接關的花費調到很誇張的高吧。

不過最嚴重的問題莫過於現在每玩完一次就要被強制看影片廣告,嚴重地破壞遊戲節奏,把原本高強度的續完衝動(購買衝動)大幅削弱,根本是在拿石頭砸自己腳。希望這不要是作者在營收上最後不得以的掙扎。

留言